登商山最高顶
白居易
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刘禹锡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与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对比分析
一、意境与手法的对比
1. 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孤高与哲思
意境营造: 诗开篇以“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构建超然物外的空间感,商山之巅的烟云弥漫,暗喻尘世的混沌与模糊。中篇“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以具体地理意象(楚秦古道)引出对名利之路的批判,形成空间垂直对比(山顶的纯净vs.山下的纷扰)。 手法特色: 议论入诗:后四句直抒胸臆,“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以抽象概念剖析人性,语言平实却直指本质,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风格。 自嘲与反思:“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以自我解构收束,将批判从群体转向个体,增强共鸣。展开剩余73%2. 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欢愉与动态
意境营造: 诗以“步步相携不觉难”起笔,通过“相携”“倚栏杆”“语笑”等动作,构建出动态的群体登高图景。末句“无限游人举眼看”将视角从登塔者转向旁观者,形成互动的戏剧性。 手法特色: 画面感与夸张:“九层云外倚栏杆”以空间高度(九层塔顶)强化超脱感,“忽然语笑半天上”用夸张手法将笑声置于云端,营造奇幻色彩。 隐含友情:诗题“同乐天”点明与白居易同游,动作“相携”暗含二人深厚的友谊,情感表露含蓄而深厚。二、哲理与精神的分野
1. 白居易:批判与自省
核心哲理: 通过“名利路”与“山顶”的对比,揭示人性对名利的本能追逐,并以“未能出嚣尘”自嘲,体现对世俗价值的怀疑与超越渴望。这种反思暗合其晚年受佛道思想影响的“中隐”心态(既不彻底归隐,也不恋栈官场)。 现代意义: 提醒当代人警惕“内卷”与物质焦虑,倡导在快节奏社会中保持对生活本质的审视,如诗中“何得笑他人”的诘问,可引申为对盲目攀比的反思。2. 刘禹锡:豁达与享乐
核心哲理: 诗中无直接议论,却通过登塔的轻松动作(“相携”“倚栏杆”)与游人的反应(“举眼看”)传递出享受当下、与友共乐的积极态度。这种豁达与其“诗豪”称号一致,体现对困境的超越(如多次被贬仍保持乐观)。 现代意义: 鼓励现代人从压力中抽离,珍惜与亲友的共处时光,如“步步相携”可引申为团队合作或亲情陪伴的重要性,而“语笑半天上”则倡导以幽默化解生活重负。三、两位诗人精神底色的差异
白居易:入世的反思者 背景:晚年白居易经历丧子、政治失意,思想转向佛道,诗中常现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如《达理二首》)。 登山诗中的体现:以孤高视角俯瞰尘世,批判名利却自认无法超脱,展现知识分子的矛盾与自省。 刘禹锡:逆境中的乐天派 背景: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却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豁达著称,诗中多见对自然与友情的礼赞。 登山诗中的体现:以动态画面消解登高的艰辛,将物理高度转化为精神愉悦,体现士大夫的坚韧与洒脱。四、总结:古典智慧对现代的启示
白居易的警示: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名诱其心,利牵其身”的困境愈发显著。诗中“何得笑他人”的诘问,可引申为对网络时代“表演式生活”的反思——人们是否在追逐他人认可中迷失自我? 刘禹锡的启示: “步步相携”的团队精神与“语笑半天上”的乐观态度,为现代人提供解方:面对压力时,不妨以登高望远的心态转换视角,或通过友情与自然疗愈心灵。结语,两首登山诗,一者如老聃的《道德经》般深邃警世,一者如庄子的《逍遥游》般飘逸洒脱。白居易的孤高与自省,刘禹锡的豁达与享乐,恰似中国文人精神的阴阳两面,共同构成平衡的智慧——在认清生活本质后,仍能以热忱拥抱当下。这种精神,对困于“996”与“躺平”之间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发布于:河南省配资实盘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