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蜀中传来一则让刘备伤心欲绝的消息——梓潼太守霍峻去世,年仅四十岁。这个在《三国志》里只提了百余字的将领,却让刘备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生死离别的人,因为他的去世而“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这个荣誉在蜀汉将士中其实不多见。霍峻的早逝,不光是蜀汉的一大损失,还悄悄为以后荆州的丧失埋下了伏笔。要是这位以守城著称的将领还能活着,关羽北伐时由他镇守荆州,三国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霍峻的崛起:乱世中的守城奇才
霍峻的军事道路起步于荆州,出身于南郡枝江的名门望族。他的哥哥霍笃在当地积聚了几百人的乡兵,霍笃去世后,霍峻接手了这支部队。在刘表占领荆州时,他被任命为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占荆州,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霍峻见势头不好,巧妙权衡局势,带领部下归顺刘备,成为早期跟随刘备的重要将领之一。
霍峻能真正崭露头角,还是在刘备入蜀那场关键的战役中。建安十七年(212 年),刘备和刘璋反目成仇,带着军队南下攻打成都,留霍峻守住葭萌关。葭萌关在益州北边,是刘备在蜀地的要冲,也是一条连接荆州和益州的重要交通线,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出发之前,刘备只让霍峻带了几百个士兵,却得应付刘璋手下一干张鲁、扶禁、向存等人带领的数万大军的轮番攻势。
在这场悬殊的攻防战中,霍峻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军事才能。《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当时刘璋派扶禁、向存等人率领超过万兵围攻葭萌关,“且攻且守,岁余不能下”。面对敌军众多遍,霍峻不仅坚守城池,还把握住敌军疲惫的时机,“选精锐出击,大破之,斩存首”,演绎出三国时期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葭萌关之战获胜,摆在刘备阵营的局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时刘备在蜀中打仗,屡次碰壁,要是真让葭萌关失,刘备就得面对四面包围,前途一片渺茫,他进蜀的企图也就无望了。
霍峻带着几百兵丁坚守了一年多,不光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还打乱了刘璋的布置,为刘备最终拿下益州打下了基础。战后,刘备对他的功绩可真是不吝赏赐,任命他为梓潼太守,镇守益州北部的江油、白水等重要关卡。还和张飞、马超一起负责蜀汉北边的防务,位置可以想象有多重要。
霍峻的守城能力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有他对地形的透彻理解、对士气的精准掌控,还有临危不乱的军事素养。在葭萌关的战斗中,他清楚敌人走得远,粮草也跟不上,就采取了坚壁清野、死守待变的策略;同时,还能鼓舞士气,即使兵力紧张,也能保持战斗力。最后,他抓住敌人松懈的瞬间,用精兵突袭,一举得胜。这套“守中有攻”的战术特点,造就了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守城将领之一。
荆州之失:关羽北伐的致命隐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领荆州主力北上,展开襄樊之战,攻打樊城和襄阳。刚开始这场战役挺顺利的,关羽用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杀庞德,叫得华夏震惊,以至于曹操一度考虑搬家避开关羽的锋芒。
就在关羽势头正盛、攻势如虹的时候,孙权派出了吕蒙、陆逊等人偷偷袭击荆州,江陵的守将糜芳和公安的傅士仁都没有抵抗就投降了。这样一来,关羽的后路被切断,最终不得已只得撤退到麦城,败得很惨,身首异处,荆州也彻底落入孙权手中。
荆州丢了,可以说是蜀汉由顶峰走向衰败的关键转折点。表面上看,归咎于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但实质上,根本原因在于荆州守军力量不足,以及守城将领的人选出现了严重失误。
关羽北伐的那会儿,把大部分兵力撤往前线,留下的江陵、公安等地的守军就显得有点单薄,而且没有能力强的将领来统筹全局。糜芳虽然是南郡的太守,也算刘备的妹夫,但他平时就对关羽不太服气,觉得自己比关羽高一头,俩人关系闹得挺僵。傅士仁呢,虽然做人挺谨慎忠诚,可军事素养不足,遇到吕蒙偷袭,既没有坚定的防守意愿,也没有抵抗的本领,最后只好选择投降。
实际上,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防备早就藏着不少问题。建安二十年(215 年),孙权派吕蒙去攻占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虽然靠湘水界线暂时缓解了两个势力的紧张,但孙刘联盟的裂缝也逐渐露出了端倪。这时候,刘备本该加强荆州的防守,把握住合适的将领来帮关羽把守,然而他一拿下益州,就全身心投入到益州和汉中的治理上,对于荆州那边的事儿反而不够重视。关羽做人“善待士卒,却对士大夫骄傲自大”,性格有点高傲孤傲,很难和身边的兄弟们打成一片,这也在无形中埋下了荆州防守上的隐患。
要是霍峻还在世,情况说不定会完全不一样。霍峻和关羽是老乡,早在刘备还没入蜀之前就跟随他,彼此之间也挺熟悉;再加上,霍峻在葭萌关那场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忠诚和本事,足够让刘备和关羽都信得过。更关键的是,霍峻擅长守城,这正好能补足荆州防线的短板。要是他还留在荆州,起码能守住江陵这些要塞,为关羽争取时间,也许就能避免荆州那么快就失陷了。
霍峻守荆州的可行性分析
从历史背景和人物实力来看,霍峻继续守着荆州,挺有可能实现的。
霍峻的官职和资历,完全能够担得起荆州留守的位置。他在平定益州之后,被任命为梓潼太守,封列侯,虽然和关羽、张飞这些核心将领比起来略有差距,但已经算是蜀汉中层的重要人物了。梓潼郡位于益州北部,是个战略重地,有江陵、公安等重要城镇,地位非常关键。霍峻在梓潼的治理经历,证明了他完全有能力守好这样的要地。
再者,霍峻和刘备阵营的核心人物关系挺不错,他的兄长霍笃曾是刘备的老部下,他自己也在入蜀战役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赢得了刘备的信任。这些关系,为他调到荆州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再者,霍峻的作战能力在应付荆州那复杂形势时起到了很大作用。荆州位于三国交界处,一方面是孙刘联盟的前哨,另一方面又是曹操南下的重要屏障,守卫那块地方压力挺大。
霍峻在葭萌关用几百人抵挡了数万大军的攻势,防守水平远胜糜芳、傅士仁那些人。要是他留下来守荆州,一定会加固江陵、公安等城池的防御工事,储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还会密切注意东吴那边的动静,提前布置应对突袭的措施。即便遭遇吕蒙的偷袭,霍峻大概率也能死守城池,等待关羽师回援。
再说,霍峻这人性格挺稳重的,跟关羽的个性刚好能互补。关羽性格孤高,容易跟身边人闹矛盾,而霍峻呢,是那种“为人质重,少言笑”的沉稳人,擅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果他留在荆州,不光能尊重关羽的调度,还能跟地方官员和将领搞好关系,避免出现像糜芳、傅士仁那样的变节事端。同时,他的存在也能起到制衡关羽的作用,提醒关羽注意后方的安危,别北伐太冲动。
到最后,从时间安排看,要是霍峻没有在 218 年去世,到 219 年关羽北伐那会儿,他正好可以被调到荆州去。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刘备正忙着跟曹操抢汉中,霍峻那时候是梓潼太守,负责北线防备。等汉中打完仗(就是在 219 年 5 月左右),刘备班师回成都,完全有机会让霍峻调过去帮忙守荆州,辅佐关羽。
这个时候,霍峻才四十岁,正是他在军旅生涯的顶峰时期,精神状态和能力都达到最好。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要是霍峻当初留在荆州,三国那会儿的历史可能就得完全不一样了,局势说不定会出现大变化。
要是霍峻当年守在荆州,荆州的败落速度可能就不会这么快。假如他守在江陵,面对吕蒙突然袭击,肯定会采取稳扎稳打的应对措施。江陵是关羽呕心沥血打理的要地,城墙坚固,粮草储备也充裕,霍峻完全能坚持几个月不变。
据《三国志・吕蒙传》说,吕蒙攻占荆州时,“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这主要是靠政治诱降,不是靠硬碰硬。霍峻为人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因为家属被擒就投降。他要是坚守江陵,吕蒙想在短时间内攻下来就难了,这也给了关羽调兵遣将争取时间的空间。
后来,关羽能顺利撤退,其实是因为他得知荆州失陷后,曾试图回去救援,可惜“吏士无斗心”,士气一散就跑了。如果霍峻能撑住江陵,让家属平安无事,关羽的手下肯定士气会大增,撤退的速度也会快很多。等关羽到达后,与霍峻合力夹击,吕蒙未必能守住荆州,甚至可能被关羽击退。孙刘联盟虽然会出现一些裂痕,但荆州的归属再次商量也不是不可能,估计不会彻底落入东吴的手里。
再者,蜀汉的实力得以延续。荆州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根据地,不仅是关羽的封地,更是蜀汉进攻中原的关键跳板。如果荆州没丢失,关羽也不会战死,蜀汉的荆州军队还能继续存在,刘备也就不会去发动夷陵之战。这一战是蜀汉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打完之后,蜀汉损失了不少精锐和重要人才,国家本强的基础也被削弱了不少。如果能避免那场战役,蜀汉还会继续对曹魏施加压力,三国的实力平衡也许会变得更为接近。
最后,要是荆州还能坚持下去,孙刘的联盟虽然会有些波折,但也不至于彻底崩裂。曹魏可能得面对两线作战的压力。诸葛亮那《隆中对》里提到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谋划,说不定还能成行。就算无法快点实现统一,三国一直对峙的局面恐怕也会持续更长时间,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霍峻早逝的遗憾
不过,事情没有如果。霍峻的早逝,已经成了无法逆转的事实,他走了,不只让蜀汉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将领,也让荆州的最后一道防线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从历史的规律来看,孙刘联盟破裂、荆州归属的问题,本身就是三国时期各势力争夺天下的必然结果。即使霍峻还在,想彻底化解孙刘之间的矛盾也挺难,但至少他还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延迟荆州的陷落,为刘备集团争取一些宝贵的时间。
霍峻的早逝,暴露出三国时期人才脆弱的一面。在那个战火不断、医疗条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出色的人才都因疾病或突发意外而早早离开人世,他们的离去往往会对历史轨迹产生巨大影响。除了霍峻,像曹操的谋士郭嘉、东吴的周瑜这些,都因为过早夭折,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人的命运,不只是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的遗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霍峻的成就一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在入蜀的战役中所做的贡献一点也不比那些著名将领差。刘备曾经亲自带领一群人前去祭拜霍峻,还在墓前留宿,这一举动不仅是对霍峻本人的一份认可,也是在表明他的功劳没有被忘记。
配资实盘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