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游牧民族为啥不打欧洲,有观点说得挺明白:欧洲那地方都是小领主和城.堡,跟海星似的没个统一头儿。
比如德国,现在还留着15000座古城.堡,以前差不多每个村子都有一座。
游牧民族擅长骑马打仗,可攻城不行啊。打一座城.堡得死不少人,抢的东西还不够补损失,根本不划算。
以下选自网友们的一些观点:
游牧民族迁徙坐火车的想法还挺有意思的,东边农耕强就把游牧挤到西边,西边农耕如果弱就挨欺负,西边如果强就把游牧再挤到东边,东边农耕如果弱就挨欺负, 强起来就再把游牧挤到西边,你来我往形成一个个百年左右周期,和王朝百年更替的周期律相互嵌合,在工业化产生之前这样的剧本能演几千年。 农业种植水平确实影响一个区域的文化,东大农业发达,付出和产出有个大致的判断,所以相对于欧洲就不是对宗教那么迷信,同时也因为投入产出高,相对也不那么具备冒险精神展开剩余76% 我觉得游牧部落的最后一次大迁徙事件可能是一战后哈萨克斯坦牧民东迁,一部分跑到了青海,还有一部分甚至越过青藏高原去了印度 分布式显然比集中式好一些。因为分布式在一定的外部压力下是可以集中的,但是集中式要想变分布式,难如登天,属于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做法。 历史上这么搞的群体,Z终的结果只有内部爆.炸和被外部斩首后爆.炸两种结果。可怕的是,集中式爆.炸后,形成的碎片还是会试图再搞集中式,然后继续爆.炸。 在千年层级、千万平方公里层级的时空规模上,形成J为低效的循环。反而分布式虽然微观上效率低,但在长期上,技术和社会组织的进步是不可逆的。 归根到底,到一定规模后,集中式对管理者的要求超出了人类能够控制的J限。 中.央集权国家,打败中.央军就行了。如果在战国时,要与七国一一交战,每个诸侯国都有部队,打到最后会被消耗成疲惫之师。深扒背后原因:生存压力和结构差别种地技术差太多
欧洲的三圃制看着挺讲究,每年得空出三分之一的地不种,种的东西都一样。
东大的起垄种地法就不一样了,垄和沟来回换着用,能施肥浇水,效率高多了。
美国有个产小麦的地方,到现在还在用咱们老祖宗的起垄法,能产全美20%的小麦呢。
中国铁犁、耧车啥的随便用,欧洲直到13世纪才学会炼液态铁。
李约瑟说过,东大的马具设计合理,马拉东西比欧洲的多三倍,欧洲的马具套在脖子上,费劲还容易把马累死。
欧洲城.堡太多难打
中国古代是金字塔结构,皇帝住京城,京城一破国家就完了,金打北宋、李自成打明朝,拿下首都就完事。
欧洲不一样,到处是城.堡,每个城.堡都独.立得很。
比如德国那个科赫姆城.堡,1000年就建了,地势险要,里面粮食能吃好几年。
蒙古西征的时候打到维也纳,一看这么多城.堡,没法一个个啃,干脆退兵了。
这种结构导致游牧民族打东大容易,打欧洲难。
打东大好比砍树,砍倒主干就行;打欧洲像割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有网友打比方说:"你打下一个城.堡,跟别的领主说'你们国王死了',人家回你'关我啥事,有本事来打我'。"
草原生存太难了
东边草原的游牧民族日子过得苦。
降水少,天气冷,经常下大雪,一闹雪灾人畜能死一半。
西边草原好点,大西洋的水汽能过去,草长得也好。东边的游牧民族除了跟中原抢资源,另外一条路是往西迁。
北匈奴被汉朝打跑后往西走,成了欧洲人说的"上D之鞭";土尔扈特部为了躲麻烦西迁,被沙俄逼得往东跑。
蒙古西征的影响
蒙古打欧洲的时候,把东大的四大发明和炼铁技术带过去了,欧洲13世纪后才慢慢会炼液态铁,人口开始变多,才有了文艺复兴。
蒙古人是游牧的,没把东大种地的核心技术传给欧洲,欧洲农业进步慢,因祸得福搞起了工业变革。
总结对于中原、江南的百姓来说,历史上很少有游牧民能打到这里,我们却拥有数千年来对抗游牧民的共同记忆。
对于法、德、英、意、西、葡的百姓来说,游牧民只是偶然出现的上D之鞭,不是数千年来萦绕不去的阴影。
实际上江南遭到游牧民袭击的机会,并不比法国遭到游牧民袭击的机会多。
历史上,匈人、阿LB人都直接进攻过法国,当时他们的国家或者联盟才刚壮大不久,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游牧特色。
能够打到江南的草原帝国,例如元朝,当时部队主力已经以汉军为主了,保留着多少游牧特色呢?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实盘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